公元1884年10月10日,祖师出生于素攀府颂丕农县颂丕农村,家族姓“弥给诺”,父亲名玖艮,母亲名素在。祖师儿时先跟随在颂丕农寺出家的叔父学习基础知识,后来到佛统府挽铃县邦巴寺继续深造,直至能够流利阅读与书写。随后,他返回家中协助母亲经营生意,利用货船运输稻米卖给曼谷或那空猜是县的碾米厂。
由于他勤劳诚信,生意兴隆,家境也越来越好。祖师十四岁时父亲突然往生,他不得不担负起维持全家生计的生意。由于他精通管理,勤奋工作,吃苦耐劳,属下言听计从,所以生意越做越大,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。
19岁那年,有一次祖师携带卖米所得款项乘货船穿过名为“帮依叹”的狭长河道,那里常有盗贼出没,面对可能遭遇的危险,祖师虔诚发愿:“切莫让我现在死去,希望能让我先出家,若如愿出家将终身为僧,绝不舍戒还俗。”
“谋生十分艰难,父辈亦是如此,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生。谁不努力发家致富将贫困潦倒,得不到别人的尊重,进入社会也抬不起头,因为贫穷、双方身份不对等。我们的祖先努力奋斗,直至父辈和自己这一代。可如今祖先和父辈又在哪里?无非都已经往生,自己不久也会往生。为何要这般拼命赚钱,往生后什么也带不走,还是出家好。”
当祖师下定决心终身出家后,便担心起母亲日后的生计,于是他更加勤奋工作,希望能攒到足够母亲日后所需的钱财。
公元1906年7月,祖师在素攀府颂丕农县颂丕农寺受戒出家,法号:湛塔萨罗。第二天,祖师就随素攀府邦巴玛县诺寺的宁法师学习禅定。此外,祖师初学《经藏》时对“无明缘行”一词不解,询问寺中多位比丘皆无人能解释清楚,便萌生前往曼谷学习《经藏》的想法。后来,祖师在颂丕农寺雨季安居结束后立刻前往曼谷契度彭寺雨季安居,以便深入研习《经藏》。与此同时,祖师还经常到各地佛寺寻访指导修习“毗钵舍那”的名师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得到多位法师赞许。祖师常寻访名师,加上勤学好问,所以精通《三藏经》和各种经文。
公元1917年,祖师出家满11年,进入第12年时离开契度彭寺前往暖武里府芒库威区博恩寺雨季安居。同年10月月圆日,祖师和僧团诵完《波罗提木叉》后进入大雄宝殿打坐。他面对佛陀慈悲的尊容立下大愿:“祈求世尊慈悲赐予弟子证法的光明。如果弟子所证悟的佛法能广泛利益佛教与众生,祈求世尊慈悲加持让弟子顺利证悟,弟子自愿一生作为护卫佛教的先锋战士。如果弟子的证悟有害于佛教,则无需劳驾世尊,弟子将奉献生命以报佛恩。”
随后,祖师的心次第入定,观见内在法身呈现禅坐之相,肉髻顶上呈莲苞状,圆满三十二大人相,无比光亮、庄严、纯净,禅坐入定至此境界即为证入法身。祖师发现人人体内皆有法身,且都具足证入法身的善根。
祖师证入法身后在定境中见到邦巴寺有证得法身的人,于是雨季安居结束后便离开博恩寺,前往佛统府班伦县邦巴寺指导僧信禅修。四个月后,共有三位比丘和四位居士证得法身。
公元1918年,当时负责管理帕世乍能区的僧长——契度彭寺颂列帕宛那拉大长老推荐祖师担任北榄寺住持,随行的还有另外四位法师。祖师为人言必行,行必果,对寺院从严管理,既重视教育,全力支持和发展教育,也注重提升个人修为。祖师的日常法务包括:带领出家众诵早晚课;每逢星期天或佛日在大雄宝殿为僧俗弟子讲经说法;每天监督与指导白昼两组深修弟子禅修;每个星期四下午二点钟在法堂指导四众弟子禅修。
公元1935年至1959年,祖师常住北榄寺传授法身法门,并修建了一座深修禅堂给禅修经验高深的弟子深修。这些深修者作为一个团队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轮流深修。他们的任务是透过修习法身法门不断提升内在智慧。想进入深修禅堂,需要舍弃世俗事务,放下一切挂碍,全身心投入于深修法身法门。一般深修者们自愿放弃假期,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。深修团队在祖师的带领下不断发扬光大,后人尊称他为“北榄寺祖师”,简称“祖师”。
祖师任北榄寺住持后即刻着手建造厨房,为寺中比丘和沙弥提供膳食。这源于祖师住在契度彭寺时外出托钵有上顿没下顿,生活十分拮据的缘故,所以他曾立愿:如果未来自己有能力必将在寺中建造一间厨房,以饮食供养修学的比丘和沙弥,让他们专心修学,不必担心饮食。与此同时,这样一来也方便施主供僧,想成为施主的人只需将食材交由寺中执事人,通过八戒女做成早膳和午膳,施主来供养即可。若哪天没有施主,祖师会提供个人善款供僧,使北榄寺成为当时泰国唯一无需比丘外出托钵的寺院。
1938年,北榄寺约有150位常住比丘和沙弥,后来人数增至600人。即便如此,祖师也从不担心斋僧方面的问题,持续布施长达37年。
祖师视寺中弟子为家人,管理原则以人为本,一视同仁,从不偏袒,赏罚分明。遇到有困难的人,祖师会尽力帮助其渡过难关。对于那些已经离开寺院的人,祖师也时常询问其境况,担心对方忘记曾经的教诲。祖师以慈悲为怀,善念为本,门下弟子皆感激不尽,发自内心地尊称他为“师父”。
祖师对戒律和教育要求十分严格,座下弟子需认真选修一门课程,不选修的人只能在寺里做行政方面的工作。
祖师在北榄寺内成立一所巴利佛典学堂,招收学生学习佛法和巴利语。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多,学堂被提升为学校并日益发展壮大。祖师十分关心比丘和沙弥的教育,不仅当面或背后称赞通过巴利等级考试的比丘或沙弥,还经常给予他们各种奖励。
祖师会定期在周日和佛日讲经说法。如果哪天有施主来布施并请求说法,祖师一般会开示《本生经》或《法句经》的故事,让他们对布施、持戒、禅定生起信仰,并在结束前引导打坐。祖师开示的法深入浅出、引人入胜,让人听得津津有味。
此外,祖师经常训练比丘和沙弥单独说法,安排他们在雨季安居期间为居士开示佛法。通过这种训练,北榄寺有许多比丘和沙弥成为讲经师,常被邀请到各地讲经说法。
祖师从22岁出家到70多岁高龄,一直精进不懈钻研禅定。他一边传授经典,一边教导禅定,许多出家众和在家众都慕名来学习。当时北榄寺不仅在教授巴利佛典方面声名显赫,在教导禅定方面也家喻户晓,因为来学习禅定并证得法身的人不计其数。
祖师自从担任北榄寺住持那天起就肩负重担,休息时间少,既要安排巴利佛典的教学和弘扬法身法门,还要管理寺院的日常事务,有时还要为遇到困难的人排忧解难。祖师一生为佛教事业鞠躬尽瘁,因缺乏休息而积劳成疾,但内心一如既往的坚定。他放不下肩上的重担,仍然像往常一样讲经说法,教导禅定,结缘佛牌。他不愿成为别人的负担,即便生病也不让人搀扶,且从不挑食,居士随缘供养什么就吃什么。
1956年,祖师因患上高血压和疝气在曼谷诗里拉吉医院接受手术。后来,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每况愈下,不得不两次前往僧伽医院疗养。他知道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,对亲近的比丘说:“这是前世的业力果报,无法避免,就算医生竭尽所能医治也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,这是业力所致,犹如遭受石块阻挡一般,药效渗透不进,无法消除病症。
祖师在病入膏肓之际,号召众弟子继续弘扬法身法门。
祖师圆寂前预言:未来北榄寺将声名显赫,会有许多新弟子加入。为了确保寺院的长久繁荣,他交代不要火化遗体,做防腐处理后保存起来。他说:“已故者仍可养活在世的人。”换言之保存他的金身,可接引信众来北榄寺朝拜和布施,借此护持寺院和养活寺中僧信。如今,在供奉祖师棺木的大殿上一直播放祖师引导打坐的录音,让朝拜的善信可以随录音打坐。
1959年2月3日下午3时05分,祖师在北榄寺安详圆寂,世寿75岁,戒腊53年。
1916年——荣授“帕库沙目塔那努空”僧衔。
1921年12月12日——荣授“帕库桑雅闻”僧衔。
1949年12月4日——荣授“帕巴弯够首提拉”僧衔。
1951年——荣授“荣誉僧衔扇”。
1955年12月5日——荣授“帕蒙昆腊查牟尼”僧衔。
1957年12月5日——荣授“帕蒙昆贴牟尼”僧衔。
***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https://th.wikipedia.org/
泰国巴吞他尼府法身寺创办人——大宝优婆夷詹孔诺雍老奶奶师父(祖师曾称赞:詹是独一无二的。)